• 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第六届编委会
  • 投稿须知
    文章要求
    投稿指南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
  • 本刊稿约
  • 期刊公告
  • 联系我们
引用本文: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3243次   下载 0次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字体:加大+|默认|缩小-
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及艾滋病“蝴蝶效应”的原因分析
米文瑶;汪正群;胡艳阳;李雪伦;李欣菀;周天赐;宿豪;黎昌强;1,2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西南医科大学
摘要:
目的对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以及艾滋病发生"蝴蝶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防止艾滋病"蝴蝶效应"的发生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问卷星公众号上创建问卷,由各校学生会发布,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填写,调查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分析艾滋病发生"蝴蝶效应"的可能原因。调查结束后在问卷星上直接提取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15份,其中未患艾滋病的健康组600名,患艾滋病的患病组15名。大学、高中时期健康组接受艾滋病教育比率均高于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学生中共有29.92%的人对艾滋病传播、预防不甚了解;虽然有过艾滋病的教育,但是依然有2.60%学生性安全知识淡薄,发生不洁性行为;健康组31.83%认为性安全知识缺乏是艾滋病"蝴蝶效应"主要原因。15例艾滋病患者都存在对艾滋病危害及安全知识认识不足。结论性安全知识缺乏及对艾滋病危害缺乏认识,没有敬畏之心,放纵自己是艾滋病"蝴蝶效应"主要原因。开展艾滋病安全及警示教育,将艾滋病安全和防护知识常态化,加强学生自身素养,规范社会网络,是防止艾滋病"蝴蝶效应"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  艾滋病  蝴蝶效应  原因分析  
DOI:
分类号: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项目(编号:2019JDR0360);
Abstract:
Key words:  
您是本站第  88322291  位访问者!蜀ICP备11024768号
版权所有:(C)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2010 CopyRight http://scmj.scyx.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成都市玉林南街2号附3号   电话:028-86136765 邮编:610041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