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44(2):    113-117    [摘要] (38 )    [PDF] (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诊断模型的探讨 黄颖;余小平;陈怡;李云秀;刘大凤;高锦凤;韩斌;曾义岚;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因素,研究其诊断模型。方法 收集20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营养状况下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通过使用LASSO回归、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同时比较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RFH-NPT)、主观全面营养评定(SGA)和诊断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并验证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 GLIM标准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0.99%;多因素分析发现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与年龄、体质指数(BMI)、白蛋白、握力、肌少症指数(SI)等因素相关(P<0.05);联合预测指标、RFH-NPT和SGA分别筛查出53.5%、59.4%和46.0%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与RFH-NPT、SGA相比,联合预测指标与GLIM标准具有更高的相关性(r=0.806,P<0.001),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AUC=0.965)。验证结果显示联合指标诊断模型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肝硬化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结合年龄、BMI、白蛋白、握力、SI可诊断肝硬化营养不良。 2023  .  44(2):    117-123     [摘要] (39 )    [PDF] ( )
基于互联网的全病程随访管理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马丽;辜晓惠;周宏; 目的 探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13例在我院心脏内科住院或门诊确诊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活动,定期门诊随访;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微信等远程技术手段,对患者实施全病程随访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变化、以及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2.07%vs. 47.27%,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6MWD (296.52±13.76)vs.(237.69±12.53),P<0.05;LVEF(38.64±4.29)vs.(31.64±3.31),P<0.05;NT-proBNP(1535.33±263.41)vs.(1936.98±312.54),P<0.05]等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全病程随访管理后,有效提高了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基于互联网的全病程随访管理干预值得推广。 2023  .  44(2):    124-128     [摘要] (33 )    [PDF] ( )
巨噬细胞亚型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意义 韩青;张文娟;唐星磊;王卫涛;杨丰钒;罗兴;符向辉;许英明;张葵;郑朝晖;朱平;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巨噬细胞亚型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患者外周血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医院随访的158例RA-ILD患者入组本研究。RA-ILD患者分为活动组(n=63)和非活动组(n=65)。活动组中,包括新诊断的RA-ILD和未治疗的受试者;非活动组中,符合缓解期的RA-ILD患者。30例单纯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亚型:M1(CD14+CD86+CD80+)、M2a(CD14+CD206+CD301+)、M2b(CD14+CD206+CD86+)和M2c(CD14+CD206+CD163+),还检测了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包括白细胞介素(IL)(IL-1β、IL-2、IL-4、IL-5、IL-6、IL-8、IL-10和IL-17)、干扰素(IFN)-α、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M1标记CD80和M2标记CD163、CD301在活动性RA-ILD患者中高表达。活动组巨噬细胞以M1和M2a为主(P<0.05)。在非活动组中,M2倾向于极化为M2b和M2c(P<0.05)。与对照组相比,活动组IL-6显著升高(P<0.05),非活动组IL-10、IL-4和IL-17显著升高(P<0.05)。结论 在活动的RA-ILD中,M1激活促进炎症,而M2a快速反应抑制炎症;在非活动组RA-ILD中,M2b和M2c在抑制炎症中起主要作用。 2023  .  44(2):    128-133     [摘要] (26 )    [PDF] ( )
食管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治疗方式临床结局的比较 杨栋;罗继文;任杰;饶志勇;胡雯; 目的 比较和探讨不同营养治疗方式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拟行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PEN)组,每组40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相应的营养治疗,收集并比较每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以及临床结局指标。结果 EN组和PEN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PN组(P<0.05);PEN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高于EN组和PN组(P<0.05),EN组和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EN组和PEN组(P<0.05);PN组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PEN组(P<0.05),EN组分别与PN组和PE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患者出院时体质量明显低于术前(P<0.05),三组患者体质量丢失程度排序为:PN组>EN组>PEN组(P<0.05);PEN组住院时间短于EN组和PN组(P<0.05),EN组和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患者的营养治疗费及住院总费用高于EN组和PEN组(P<0.05),而EN组的营养治疗费及住院总费用与PE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术后营养治疗效果和降低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减少体质量丢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值得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使用并推广的营养治疗方法。 2023  .  44(2):    134-140     [摘要] (32 )    [PDF] ( )临床研究与经验
外侧壁的完整性对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曾小斌;勾成果; 目的 探讨外侧壁的完整性对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30日所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80例。均采用PFNA治疗。根据术前X片及三维CT所示股骨近端外侧壁的情况将所有患者分成外侧壁完整组和外侧壁不完整组。两组患者年龄、营养状况(白蛋白)、骨密度(QCT)值、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随访术后部分负重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外侧壁完整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部分负重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外侧壁不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完整组髋关节术后1年功能评分大于不完整组,髋关节功能优于不完整组(t=-2.25,P=0.03)。结论 外侧壁的完整性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影响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 2023  .  44(2):    140-144     [摘要] (40 )    [PDF] (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髋关节运动功能指标观测研究 张龙;屈云; 目的 观察并分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术后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探讨其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小儿外科并确诊为单侧DDH且行手术治疗患儿30例,术后随访时现场测量患儿髋关节活动度,并将测量结果和日常生活活动中髋关节活动度需求进行对比,明确日常生活活动受限情况。采用Severin评估标准对影像学进行评估,并对髋关节疼痛、再脱位、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4±0.12)年。患儿术侧髋关节屈曲[(106.93±23.37)°vs.(125.67±10.57)°]及内旋活动度[(47.17±18.37)°vs.(56.77±14.40)°]较非术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侧髋关节外展及外旋活动度与非术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7%的患儿主要表现为下蹲活动的受限,20%~30%会伴有捡东西、穿裤子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影像学评估Severin I级6例,II级20例,总体优良率为86.7%。髋关节疼痛、再脱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6.7%、6.7%、13.3%。结论 DDH术后早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影像学结局,但髋关节运动功能并未完全恢复,主要表现为髋屈曲和内旋活动范围不足,进一步会影响下蹲、穿裤子、捡东西等日常生活活动,这对确立此类患儿康复目标与精准康复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023  .  44(2):    145-149     [摘要] (33 )    [PDF] ( )
右美托咪定在七氟醚全麻下儿童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袁碧英;单丽辉;张海萍; 目的 探讨单次应用右美托咪定在七氟醚全麻下儿童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七氟醚全麻下行鼻内镜下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的儿童患者80例,年龄4~8岁,不限性别,ASA分级为I级或II级,BMI指数正常,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D(n=40)和对照组C(n=40)。麻醉诱导后10 min内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D组)或等量生理盐水(C组)。分别观察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恢复情况,记录患儿麻醉前(T0)、插管时(T1)、支撑喉镜时(T2)、拔管时(T3)、拔管后5 min(T4)、出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运用小儿麻醉苏醒躁动评分量表(PAED)和疼痛行为评分量表(FLACC)评分对患儿进入PACU后30 min内的躁动发生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拔管后住院时间并观察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和术后负性行为改变(NPOBC)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T0和T5时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在T2、T3、T4时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与C组相比,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患儿术后ED发生率(33.3%vs.60.0%,P=0.013)和疼痛发生率(32.5%vs.65.0%,P=0.017),但延长拔管时间(10.7±3.4 vs.14.3±4.1,P<0.001)。两组拔管后的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D组出院后第1天和第7天NPOBC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分别为17.5%vs.42.5%,P=0.027和10.0%vs.7.5%,P=0.028),但两组患儿第30天NPOBC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0.5μg/kg可运用于七氟醚全麻下儿童鼻内镜下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 2023  .  44(2):    150-154     [摘要] (26 )    [PDF] ( )
胃底腺型腺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瑶;黄香;罗帅;王进京; 目的 探讨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GA-FG的内镜特征、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4例,女8例,年龄46~80岁(平均64岁);内镜下肿瘤发生于胃中上1/3,病灶大小0.3~1.2 cm(平均0.64 cm),形态主要为浅表隆起、平坦型;镜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主要由轻度异型的主细胞排列成明显不规则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并形成吻合支,无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象,无脉管侵犯。免疫表型:12例瘤细胞均弥漫表达MUC6、Pepsinogen-I;11例表达Syn和CD56,2例表达CgA;MUC5、MUC2、CDX2均为阴性,11例Ki-67≤5%,1例Ki-67为10%;p53为野生型,β-catenin呈核阴性。结论 GA-FG是一种分化好,且较罕见的胃癌亚型;掌握其内镜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  .  44(2):    155-159     [摘要] (31 )    [PDF] ( )
血清ZO-1、CCL2对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的评估价值 李少星;杨惠欢;余华; 目的 探讨血清闭锁小带蛋白-1(ZO-1)、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对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41例胎膜早破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胎儿是否足月,分为早产胎膜早破组73例和足月胎膜早破组68例,根据宫内是否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另选择同期足月正常妊娠且为单胎的产妇7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ZO-1、CCL2表达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ZO-1、CCL2对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早产胎膜早破组、足月胎膜早破组、对照组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年龄、孕前BMI、初产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早产胎膜早破组、足月胎膜早破组产妇血清ZO-1水平降低,CCL2水平显著升高(P<0.05),早产胎膜早破组产妇与足月胎膜早破组产妇血清ZO-1、CC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胎膜早破组、足月胎膜早破组、对照组发生宫内感染的例数分别为39、23、2例,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20,P<0.001);与未感染组比较,合并宫内感染胎膜早破产妇血清ZO-1水平显著降低,CCL2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ZO-1、CCL2联合预测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敏感度为93.55%,特异度为75.95%。结论 胎膜早破患者血清ZO-1水平降低,CCL2水平升高,与患者宫内感染相关,血清ZO-1、CCL2水平对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 2023  .  44(2):    160-164     [摘要] (23 )    [PDF] ( )
抑郁症患者的持续性注意认知受损模式 冉娅;徐佳军;王烨;郑耀宗;邓伟; 目的 使用剑桥认知成套测试(CANTAB)中的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对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研究,为寻找抑郁症患者RVP认知受损模式提供线索。方法 本研究纳入105例抑郁症患者及209例正常对照,采用RVP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试,并对RVP及HAMD得分进行成组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在RVP 6项指标中的3项指标(RVP A′、命中率及正确拒绝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所有的6项RVP认知指标得分与HAMD得分无统计学相关,提示注意认知损伤独立于情绪障碍的临床症状。结论 RVP受损指标可以作为认知受损模式的候选。 2023  .  44(2):    164-168     [摘要] (26 )    [PDF] ( )
联合术式矫正超大度数水平斜视的临床研究 张晓慧;李恒;严丽英;王宁;刘全坤;解宸;陶依凡; 目的 观察直肌侧切后退联合拮抗肌缩短及止端前移治疗超大度数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手术矫正、斜视度≥80△的水平斜视患者102例,所有病例斜视度80△~140△,平均(102.28±10.52)△。按照眼位偏斜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两组;按不同斜视度分成3组:A组(≥80△且?Symbol|@@100△),B组(≥100△且?Symbol|@@120△),C组(≥120△且<140△)。内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内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外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外斜视手术方式:双眼外直肌侧切+后退,同时联合一条或两条内直肌缩短+肌止端前移。对其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眼位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内斜视62例、术后正位58例、总正位率93.55%,其中A组正位27例,正位率96.43%,B组正位19例,正位率90.48%,C组正位12例,正位率90.31%。外斜视40例、术后正位33例、总正位率82.50%,其中A组正位17例,正位率89.47%,B组正位10例,正位率76.92%,C组正位6例,正位率75.00%。内斜视组与外斜视组、不同斜视度数组之间术后正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显微镜下实施直肌侧切+后退联合拮抗肌缩短+肌止端前移治疗超大度数水平斜视,可以精准操作、减少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矫正效果。 2023  .  44(2):    169-173     [摘要] (24 )    [PDF] ( )
2020~2021年绵阳市百日咳患儿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 陈海燕;蒋剑文;张毅;李陶;郑冬芝;何佳莉; 目的 探讨绵阳市百日咳患儿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绵阳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确诊的51例百日咳患儿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不同病程及不同免疫状态患儿血常规参数特征。结果 (1) 51例患儿,男20例,女31例,≤3月龄8例(15.6%),3~12月龄16例(31.4%),>12~36月龄6例(11.8%),>36月龄21例(41.2%);全年均可发病,春夏高发;12例(23.5%)存在疑似接触史;完全免疫组29例(56.9%),不全免疫组22例(42.3%)。(2)入院时病程中位时间为15 d,其中<14 d 23例(45.1%),14~30 d 17例(33.3%),≥30 d 11例(21.6%);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后呕吐31例(60.8%)、肺部无阳性体征34例(66.7%);单纯感染35例(68.6%),混合感染例16例(31.4%),混合感染病原以肺炎支原体为主;18例(35.3%)有并发症,肺炎为主;(3)比较不同病程、年龄段、免疫状态血常规参数,白细胞计数(WBC)在完全免疫组、病程≥30 d、>36月龄组均基本正常或稍升高,不同免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比率(L)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程延长、发病年龄增长其值逐渐降低,不全免疫组显著升高(P<0.001);血小板计数(PLT)随着病程延长逐渐降低、>36月龄及完全免疫组PLT基本正常,不同年龄组及免疫组显著差异(P<0.001)。结论 百日咳多发生于≤12月龄及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婴儿,>36月龄且完成全程免疫年长儿亦占较高比例,探索及调整百日咳疫苗免疫策略尤为迫切;临床症状趋于不典型,易出现混合感染,病程早期、未完成基础免疫患儿WBC、L、PLT显著升高,>36月龄患儿WBC、L、PLT基本正常,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及外周血常规有助于早期诊断。 2023  .  44(2):    173-177     [摘要] (23 )    [PDF] ( )影像医学
极速脉搏波成像技术评估中年志愿者颈动脉弹性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游弘;李明星;邓家琦;陈晓梅; 目的 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评估中年志愿者颈动脉弹性,分析其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招募的273例中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测量颈动脉收缩起始脉搏波速度(PWV-BS)、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采用China-PAR模型评估10年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度并分为低危组(n=214)和中危组(n=59)。结果 低危组和中危组间IMT、PWV-BS、PWV-ES存在明显差异(P<0.05),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WV-BS、PWV-ES与China-PAR模型评估的危险度显著相关(r=0.621、0.727,P均<0.001),IMT呈弱相关(r=0.405,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低危组中与PWV-BS呈明显正相关的是舒张压、腰围、LDL-C、年龄、收缩压(P均<0.05),中危组中与PWV-BS呈明显正相关的是舒张压、腰围、ALT(P均<0.05);低危组中与PWV-ES呈明显正相关的是舒张压、LDL-C、收缩压、年龄(P均<0.05),呈明显负相关的是HDL-C(P<0.001),中危组中与PWV-ES呈明显正相关的是舒张压、BMI、GLU、ALT(P均<0.05)。结论 颈动脉极速脉搏波速度与心血管病风险明显相关,可以协助临床筛查和管理需要进行干预的人群,从而控制动脉硬化的发展。 2023  .  44(2):    178-183     [摘要] (24 )    [PDF] ( )医学进展
胰岛素泵在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应用 陈大双;朱剑; <正>中国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11.2%,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约30%为糖尿病患者[1]。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多,医生将面临在不同情况下管理血糖的挑战,包括各种手术。既往研究表明,围手术期血糖稳态失调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和手术后感染风险,延迟切口愈合时间,影响疾病的预后,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3]。当前,胰岛素泵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常见。利用胰岛素泵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血糖管理,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酮症或者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提升治疗的安全性[4]。 2023  .  44(2):    183-186     [摘要] (31 )    [PDF] ( )
卒中幸存者非正式照护成本的研究进展 喻婷;王聪;刘珊珊;寸薇; <正>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和第三大致残因素,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卒中幸存者数量急剧增加,据WHO数据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每年将有2亿卒中幸存者[1]。然而,近80%的幸存者在出院时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依赖程度高[2]。同时由于社会照护系统不完善、传统家庭照护文化等因素,卒中幸存者出院后主要接受由家属等非正式照护者提供的照护,即非正式照护。非正式照护被广泛定义为由非专业人员提供的无偿、持续的日常活动照护或协助[3-5]。 2023  .  44(2):    187-190     [摘要] (21 )    [PDF] ( )
干细胞外泌体创面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李俊鹏;李悦;李晓鲁; <正>创面愈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创面愈合不良或创面无法及时愈合遗留的病理性瘢痕,不仅欠美观,而且使皮肤失去了正常的屏障功能,甚至引起组织感染和坏死,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创面的愈合。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以其低免疫原性,促进组织再生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间充质和非间充质细胞的能力。最近的研究表明,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参与伤口愈合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2023  .  44(2):    191-194     [摘要] (27 )    [PDF] ( )
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 黄禹豪;曾薪宇;李素平; <正>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3种组织学类型: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未分化型甲状腺癌(un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UTC)和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MTC)[1]。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作为最常见的DTC类型,其数量最多,总体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仍可能伴有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及喉返神经侵犯等)。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PTC治疗决策具有严格的随机对照实验证据支持, 2023  .  44(2):    195-199     [摘要] (25 )    [PDF] ( )
丙酚替诺福韦的临床应用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孙闻续;肖桂荣;黄媛;吴斌;吴逢波; <正>替诺福韦(Tenofovir,TFV)具有良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活性,但因其无法经消化道吸收,故临床使用时,需将TFV制备成前体药物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或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TAF)后口服给药。TAF是TFV的一种磷酰胺化前体药物,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可有效透过细胞膜,在靶细胞内转化成二磷酸替诺福韦嵌入病毒DNA,终止DNA链,从而抑制病毒复制。相比于TDF,TAF的血浆稳定性更高, 2023  .  44(2):    199-203     [摘要] (29 )    [PDF] (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李茂庚;付旭东;余巨明;张树山;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中老年人第二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ndrome, NMS),严重影响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药物治疗疗效不确切,且依从性较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近年来在PD认知功能障碍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发展前景广阔。 2023  .  44(2):    204-208     [摘要] (22 )    [PDF] ( )
SGLT2抑制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黄乐;李幼萍; <正>伴随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多,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异常发病率逐渐增高,随之而来的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冠心病常通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触发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诱发急性或慢性适应性重塑过程。冠心病和心衰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因[1]。AMI通常由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 2023  .  44(2):    208-211     [摘要] (32 )    [PDF] ( )短篇报道与个案
结石引发的输尿管软镜嵌顿并镜体严重损伤1例 刘军;冉灿;龚杨洋;姜明东;曾定胜;奉友刚;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左侧腰部疼痛20 d于2021年9月27日入院,疼痛呈胀痛性质,阵发性加重,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既往史:体健,无自发排石、无手术史等病史。查体: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侧肾区叩痛(+),右侧肾区叩痛(-),输尿管行径区域无明显压痛,膀胱叩浊阴性。辅助检查:尿常规白细胞(-),隐血3+。尿培养阴性。血白细胞5.5×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60. 2023  .  44(2):    212-213     [摘要] (30 )    [PDF] ( )
内囊后肢梗死导致运动性失语1例 沈瑶;付旭东;赵文豪;李茂庚;张树山;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能1+d”入院。患者1+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具体表现为不能端碗持物及直立行走,家属发现其言语不能,尚可理解旁人言语,无其他伴随症状。既往糖尿病病史7年,未规律服用降糖药物,血糖控制欠佳,余无特殊。吸烟30+年,约1包/d, 无嗜酒及其他不良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意识清楚,左利手,运动性失语,高级神经功能因运动性失语无法查及;左侧肢体肌力4级, 2023  .  44(2):    214-216     [摘要] (29 )    [PDF] ( )
原发性颅内恶性黑色素瘤1例 穆德勇;王凡;李运松;刘宗伟;明江;郭照飞;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头昏、头痛1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痛,呈间断性胀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既往体健,否认皮肤及眼球黑色素瘤手术史。查体:意识清楚,查体合作,双侧瞳孔正圆等大,直径D=3.0 mm, 对光反射灵敏,颅神经检查阴性,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阴性。查体见右前胸壁一大小约0.5 cm×0.4 cm灰褐色组织。颅脑MR平扫示: 2023  .  44(2):    216-218     [摘要] (25 )    [PDF] ( )
左心室肌间脂肪瘤侵及腱索、乳头肌1例 洪伟;张永恒;唐龙;李燚;刘建平;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因“左胸闷痛6+月,加重2+d”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生左胸闷痛,能自行缓解,无头痛、无晕厥病史,无口唇发绀、杵状指,无蹲踞现象,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近日左胸疼痛加剧,且疼痛持续未缓解,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 36.3℃,P 96次/min,R 20次/min,BP 118/88mmHg,身高157 cm,体质量80 kg。胸廓正常,胸骨无压痛。双侧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无增宽,双侧触觉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乳房正常。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界无扩大,心尖区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心率9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胸部CT:左心室内低密度影,请结合增强或心脏彩超检查(见图1)。心脏彩超:心脏左室腔内查见范围约29 mm×30mm×35 mm的稍强回声团,与左室下壁及部分后壁关系较密切,随心动周期轻微形变,无明显摆动, 2023  .  44(2):    219-222     [摘要] (29 )    [PDF] ( )
直肠旁血管平滑肌瘤1例 吴毅;袁庆;郑芳;王小婉;余自君;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发现肛旁肿块伴胀痛半年,于2019年12月22日入我院肛肠科。专科查体:肛周皮肤无红肿,肛旁右侧深部可扪及一质中肿物,轻压痛,肛内指检:肛门稍松,右侧肛管深部及直肠下段饱满、隆起,轻压痛,双合诊可扪及一约5 cm×4 cm大肿块,质地韧,边界清楚、活动可,直肠壁光滑,指套无血染。盆腔MRI 提示:直肠下段右缘显示一椭圆形异常信号影,T2WI 等高混杂信号,T1WI 稍低信号,DWI 稍高信号, 2023  .  44(2):    222-224     [摘要] (41 )    [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