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 associated pain,ZAP)
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二次激活引起的各种异常感觉表现(如瘙痒、灼热和疼
痛等),其疼痛性质可呈烧灼、针刺及电击样等,可引起
感觉减退、痛觉过敏等。 人类初次感染并痊愈后少量
VZV 可潜伏于脊髓或颅内的感觉神经节,于患者免疫
功能减低时再次激活,并在神经根内快速繁殖,沿感觉
神经纤维扩散,引发免疫反应及炎症,引起神经元脱髓
鞘后瘢痕修复,使其对疼痛传导的抑制作用及疼痛感
知阈下降,同时可诱导 Na
+
、Ca
2 + 离子通道表达上调
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造成神经敏化, 继而发生
ZAP
[1]
。 临床上按照病程时间将 ZAP 分为急性带状疱
疹性神经痛( acute herpes-zoster neuralgia,AHN)、亚急
性带状疱疹神经痛 ( subacute herpes-zoster neuralgia,
SHN)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据 2019 年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我国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HZ)患病率约为 7. 7% ,约有 29. 8% HZ
患者进展为 PHN
[2]
,而国外另一项研究指出超过 30%
的 PHN 患者疼痛持续 1 年以上,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心理健康受到威胁[3]
。 另一项研究表明,≥60 岁的
HZ 患者中约 2% 需住院治疗,平均住院时长为 9. 4 d,
HZ 带来约 200 亿日元/ 年的经济负担,占用大量医疗
资源[4]
。 ZAP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
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
负担。 |
关键词: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神经调控 脊髓电刺激 脉冲射频 |
DOI:10.16252/j.cnki.issn1004-0501-2025.02.022 |
分类号:R752.1+2 |
基金项目: |
|
|
|
|
Abstract: |
|
Key words: |